开庭 董动提格力起诉或主美的明珠出和今未解讼至

有消息称,格力近期格力主动对美的起诉空调提出和解请求,希望双方对目前的讼至12起知识产权官司能够达成和解。
日前,开庭记者就此消息向格力和美的董明方面求证。美的珠或主动集团公关部负责人称:“需要核实,目前还不清楚细节。提出”而格力电器内部人士称,和解没有听说。格力
而有知情人士透露:“目前就相关官司,起诉双方正在初步接触中。讼至不过由于纠纷间隔时间较久,开庭且较为复杂,董明双方能否达成一致尚不能确定。珠或主动”
格力与美的提出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两个白电巨头,他们之间战火不断,从明撕到暗斗,已有数年。近年来,随着行业竞争激烈,两大巨头的斗争有升级之势,如今两大巨头是否能够抛开以往的是非恩怨,真正走到一块儿?
美的格力和解?
就格力与美的和解事宜,虽然双方未对此事正面回应,但有知情人士透露,双方确已在接触中。
一位美的集团高层向记者表示:“达成和解是有可能的,从两家企业互诉的案例来看,和解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。”
而在上个月,格力和美的也首次放下恩怨,牵手搭伴建立了保护知识产权的联盟。
多年来,格力和美的一直“打打闹闹”,从销量到专利,谁都从不向谁低头。两家巨头的掌门人董明珠和方洪波也甚至多次互怼。随着两家巨头的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容,双方互踩领地,竞争也更为激烈。
科睿唯安(原汤森路透)近期发布的2016年度专利报告显示,在全球家用电器专利排行榜上美的、格力、海尔包揽了前三名。前十名公司中有9家来自亚洲。而在2015年,前十名中只有三家来自亚洲。
格力和美的在专利权的大规模获取,让格力和美的围绕专利频繁开打。
而最近一轮似乎打得最凶,牵涉双方的12起诉讼。今年6月份,格力电器起诉美的空调侵犯其实用新型专利权并索赔5000万元,此后美的连续在广州、苏州等地对格力发起4起诉讼,累积索赔超5000万元。记者获悉,格力和美的此轮围绕专利的互诉案累计高达12起,累计索赔金额达数亿元。
家电业专家刘步尘表示:“格力和美的互诉已过去几个月了,外界至今没有看到开庭的消息,因此,不排除双方在私下达成谅解的可能。此外,前期的几桩专利诉讼,确实存在互相侵权的情况,在国际上因为相互侵权而相互授权的情况经常发生,所谓‘达成谅解’,实为互相专利授权。”
他认为:“两大对手共同成为专利联盟成员,折射出二者对专利技术的重视程度都很高。”
两大巨头差距正在缩小
除了专利而外,两大巨头在业绩上也出现你追我赶的趋势。
近日,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同时披露了三季报,两家龙头企业的营收和净利均呈现了大幅增长。
其中,格力电器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08.75亿元,归母净利润154.61亿元;美的集团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869.49亿元,归母净利润149.98亿元。
从三季报来看,美的集团在营收规模上要超过格力电器,但格力电器在净利润上略胜一筹。两家巨头在业绩上的差距逐渐缩小。
此外,从中报可见,美的集团业务多元化发展较为顺利,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团的业务构成中,消费电器占比41.47%、空调占比40.03%、机器人占比10.89%。相对美的来说,格力电器主营收入仍较为单一,上半年格力空调收入占到格力电器在总营收的78.03%。
在股价表现上,两家上市公司同样呈现出了你追我赶的态势,两者的股价在近日同时创了历史新高。截至11月2日收盘,格力电器报42.26元/股,总市值为2542亿元;美的集团报51.24元/股,总市值为3355亿元。
(记者 贾丽)
标签:格力|美的责任编辑:陈子汉 陈子汉相关文章
- 2023年上半年即将落下帷幕。上半年爆火的人工智能板块,下半年还能持续吗?近期,多家基金公司举办投资策略会,或者发布2023年下半年投资策略,勾勒下半年投资图谱。基金机构人士对中国的经济前景乐观,认为2025-05-12
- 8日,央行继续暂停公开市场操作(OMO),但市场资金面延续回暖势头,场内资金供给增多,融资难度下降,主要回购利率走低。市场人士指出,金融去杠杆背景下,央行货币政策难松,鉴于后续仍面临企业缴税、购汇分红2025-05-12
- 沪指6月26日分时图新华网北京6月26日电 周一两市开盘涨跌不一,盘中多个板块表现活跃带动两市呈普涨态势,午后两市维持高位盘整。创业板低开高走,午后维持势头震荡上行。两市成交较上个交易日有所扩大。截至2025-05-12
- 6月9日沪指分时图新华网北京6月9日电 今日沪深两市低开高走,沪指在上证50的带动下冲高至半年线附近,随后遇阻回落,深成指走势弱于沪市,午后中字头、雄安概念股走强,提振大盘,创业板则全天走势低迷,临近2025-05-12
- 【社会眼】女子遗失半生积蓄霍邱警方火速寻回 编辑:王婷婷 来源:六安2025-05-12
- 近日记者从基金公司获悉,监管层已将《养老型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指引(试行)》初稿(以下简称《指引》初稿)下发至部分公募基金管理人手中,要求基金公司尽快给出反馈意见。这意味着养老型基金这一新型产品有望在2025-05-12
最新评论